8.23.2008

澳門舞者的紐約夢 (上 / 下)



非一般的“朝九晚五”生活



對於普通澳門上班族來講,這樣一張“朝九晚五”時間表或許不會太陌生:八時起床,梳洗穿衣出門,九時準時到公司報到,埋首辦公桌,打開電腦,回電郵、寫計劃書、開會、覆電話……直至午飯時間短暫放鬆之後,又再次陷進檯頭如山的文件堆裏,等到下班時間早已過了、天也黑了、肚子也餓了,才拖着僵硬的身體回家!可是,你可曾試過轉念一想:原來還有一種不一樣的“朝九晚五”生活?

此刻,兩個澳門上班族女孩就正在紐約體驗不一樣的“朝九晚五”生活:兩個澳門OL——何雅詩(Stella)及郭瑞萍(Candy),加入紐約職業舞團艾美·瑪素舞蹈團,進行三星期的編舞訓練及創作。在紐約,她們的時間表也是朝九晚五,但內容卻與澳門生活大不相同:她們每朝六時就要起床,吃過早餐,就要坐公車出發,從所住的皇后區阿斯多利亞前往路程較遠的紐約市中心。九時正,抵達舞團報到,首先來一小時的瑜伽訓練,從生理及心理上準備好應付全天的緊張訓練;接下來,是一個半小時的現代舞技巧課及另外一個半小時的創作時間。午飯之後,緊接是芭蕾舞課(對主攻中國舞的Stella和專習現代舞的Candy來說,上芭蕾舞課就像重遇老友一樣),而既然身在“通識”的編舞訓練營,當然要對舞團的舞蹈風格有所認識,所以最後一節是舞團作品的練習。這時候,已是下午四時半,剩下來的半個小時就讓兩人做做伸展運動,紓緩高度緊張的肌肉。


同樣是“朝九晚五”,但在紐約職業舞團的生活當然與在澳門辦公室的生活截然不同,甚至與以往工餘或周末的舞蹈排練也不一樣。在紐約,除了每天都要保持身體的極限狀態,她們最需要適應的,還是職業舞團的“高效率”,因為不論動作難度與複雜性,導師只會作兩次(最多三次)示範,學員就要“認識”及“做到”這動作,對比以往習慣將動作重複數十遍的練習,她們承認如今需要頭腦更加專注及清醒。而這樣一天“朝九晚五”的舞蹈練習下來,最有力的證明當然要算是一身的瘀傷痠痛。其實,每次到練習中途小休,那種全身痠麻的感覺便會讓人只想趴在地上不動。不過,只要老師一聲號令、音樂一起,大家又會馬上跳起身,忘形起舞,也許這就是“舞蹈”的能量所在吧? (上)

文心


http://www.macaodaily.com/html/2008-08/20/content_212594.htm






紐約的啟示




正如世上所有的大都會,紐約充滿一切令人驚訝目眩的新奇事物:一整條街看不見頂的摩天大樓、永遠擠滿了新穎房車跑車的馬路、匆匆而過彷彿要把全世界抛在後頭的西裝友、把夜空染成不止七色的霓虹光管……紐約的一切都來得更壯觀、更深刻,像要把其他大都會的新奇都比下去,無論在此逗留多久,都不會令人生厭。

要認識這個城市,最快速、最好的方法,可能就是參觀博物館。只有三個星期去認識紐約的Stella和Candy,每有空餘時間,無論一整天的工作坊弄得四肢有多痠軟疼痛,都會掙扎着到各式各樣的藝術博物館參觀,就如珍藏着當代最重要畫家(如畢加索、莫內、梵高等)主要畫作的大都會美術館,以及與“當代藝術”畫上等號的MOMA(紐約現代藝術館 / Museum of Modern Art)等。

典藏的藝術傑作給人不少靈感啟發,然而令二人感觸最深的,卻是在紐約大都會的繁忙、喧囂與霓虹光管後,倒映着“小城澳門”的影子:走在紐約街頭,抬頭望向令人暈眩的高樓之際,此景此情在澳門又何嘗陌生?由沙士時期的經濟低迷,到賭權開放後的急速發展,作為澳門市民的一分子,Stella和Candy享受着社會繁榮的同時,也憂慮着“小城”原本美好的一面在慢慢消逝。這亦自然成為她們編舞習作的其中一個題材。在名為“建構”(Construction)的兩篇舞作功課中,兩組編舞不約而同選擇了板直的身段與仿如工地機械的重複動作,營造出忙碌而冰冷的非人化景像,也許這就是她們對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樓的第一印象吧?

藝術源自生活,Stella和Candy用舞蹈表達對“澳門”這城市的感覺,也嘗試與未曾到過澳門的紐約朋友分享她們的想法。三個星期的紐約之旅,不單提升她們的編舞技巧,亦同時引發了她們對澳門的思考。(下)

文心

http://www.macaodaily.com/html/2008-08/22/content_213500.htm

No comments: